•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版首页

城乡改革发展动态第20期:推动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来源:城市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1-01-11 点击次数:507

声明:《城乡改革发展动态》所刊载文章版权归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为“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城乡改革发展动态》”,违者必究。

推动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在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协同增强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力。长江因水而兴、因航运而盛,长江是世界上运量最大的内河,沿江地区85%的铁矿石、83%的电煤和85%的外贸货物主要通过长江航运来运输,2019年干线货物通过量达29.3亿吨。沿长江通道集合了水路、铁路、公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在内的综合交通网络,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长江经济带以占全国30%左右的设施总量,贡献全国50%和43%的客、货运量,服务全国42.8%的人口和44.1%的GDP。从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高质量发展入手,谋划长远发展格局,破解当前突出问题,对于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挑战

(一)沿江交通体系对全球开放合作网络的新变化应对响应不足。一是未来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有望集聚全球超过50%的人口和消费市场,强化沿江区域南向、西向联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应通道有待打通。二是随着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角色重构,大宗货物运输需求将下降,高附加值产品和增值服务将大幅增长,东部沿海航运枢纽功能面临调整。三是全球创新网络作用日益突出,以上海、南京、杭州、武汉、成都等为代表的创新中心间及其与全球创新集群间需要加强以航空、高铁为代表的快捷联系。这些变化趋势要求沿江地区从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视角提前谋划响应。

(二)国内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变化对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提出新要求。面向未来,长三角等优势地区要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要求交通设施网络进一步强化联系战略空间、支撑发展的能力。目前长江经济带交通设施依然存在明显短板,上游10余个市州不通铁路,连接深度贫困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公路通道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即使长三角等重点城市化地区,人均和地均交通设施水平也显著落后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迫切需要在整体扩容的同时,按照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

(三)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整体效率仍然不高。一是大宗物资频繁跨区调运,有限运能浪费。受砂石远距离调配、北煤绕海进江运输、原材料向内陆生产基地输入和加工再输出等影响,长江干线煤、矿、沙运量持续攀升,2018年以砂石为主体的矿建材料运量达6.4亿吨,运量超过全国11条主要河流的自然输沙量之和。二是运输方式缺乏综合统筹。三峡枢纽肠梗阻痛点影响全局。2018年三峡枢纽船舶平均待闸时间超过100小时,水运单一方式承载压力过大,综合交通设施布局缺乏系统应对。三是枢纽组织有待完善。物流成本高,在运输上主要是转换环节成本高,“最后一公里”等问题突出,比如上海港铁路集疏运份额不足0.1%,洋山、外高桥等港区至今没有接入铁路。

(四)交通发展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一是基础设施大量穿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长江干、支流航道与珍稀水生动物活动区域重叠,与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空间冲突。二是资源粗放利用造成大量浪费。码头过量建设侵占有限岸线资源,下游平均不到一公里就有一个码头。过江通道缺乏综合利用,长江从上海至宜宾江段86座大桥只有7座是公铁合用桥。三是交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机动车排放成为区域大气污染重要来源,沿江地区深受船舶尾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危害。

二、思路研判

(一)从谋划长远发展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高质量发展要做三个结合。一是把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发展与对内对外开放结合起来,面向亚太、印太、欧亚三个扇面,联系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构建内外通达、高效连接的交通网络。二是把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结合起来,把下阶段基建投资重心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倾斜,增强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支撑国内跨区域流动。三是把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各类方式结合起来,尊重人口、经济活动客观规律,发挥不同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引导城镇、产业合理布局,实现对经济社会整体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二)从解决近期问题着手,推动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高质量发展要抓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矛盾。在构建更加顺畅的长江通道、打通三峡肠梗阻、填补困难落后地区短板、协调交通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等方面要有针对性突破。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两横三纵”的交通网络格局。一是对外推动西向和南向陆路通道、内陆跨国境水运通道、东部海空门户建设。二是横向围绕长江黄金水道,以南北岸的沪汉蓉通道、沪昆通道为支撑,促进东中西、上中下游要素流动。三是纵向依托东部沿海和京沪(京台)通道、中部京广和京九通道、西部丝绸之路通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南北方跨地区联系。

(二)围绕长江主轴打通关键瓶颈。一是系统破除三峡枢纽肠梗阻。着力理顺需求和供给关系,通过调整区域资源开发政策、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上游产业结构转型等措施,促进运输结构调整和需求减量。充分利用沿江铁路、公路、管道和内陆纵向运输通道疏解过坝交通流量。强化水运通道通过能力。二是协调解决跨区域互联互通。整治上、中游水运航道,打通沿江高铁通道,加强省际高速公路衔接,推进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和分流路线建设。三是加快推动多式联运发展。推动江海联运和铁水联运建设,重点降低转换环节物流成本,完善内陆城市无水港布局。

(三)面向不同地区提供差异化交通供给。一是推动重点城市化地区交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稳步推动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双城等区域城际铁路建设。打破行政边界和部门壁垒,吸引社会资本,大力发展都市圈市域(郊)铁路。二是保障欠发达地区基本通达服务。拓展延伸川滇地区铁路、公路网络,推动川藏铁路、滇藏铁路等战略工程建设,提高国防保障和灾害应对能力。三是支持特色地区发展。支撑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建立国家风景道体系,挖掘交通遗迹遗存文化价值,促进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

(四)多措并举,促进交通绿色、可持续发展。一是降低交通设施建设对生态敏感地区冲击,分级分类设立基础设施准入门槛,做好通道预留,调整不合理的保护区范围。二是提高港口岸线利用效率。围绕重点内河港口和长三角港口群建设,统筹码头岸线与产、城腹地布局,引导开发活动和物资运输向枢纽集并。三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交通用地增量,推动通道合并建设,加大综合开发支持,发展高铁经济和临空、临港经济。四是推动运输方式结构绿色转型。鼓励低碳运输方式和清洁能源使用,建立长三角电动化替代示范区。降低大城市小汽车使用强度,推动上海、重庆、武汉、南京等设立低排区和拥堵管控区。

城市和小城镇中心  欧心泉  张国华  王有为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15343号-3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