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成果展示
史育龙:“一带一路”国际号召力如何炼成?



据中国外交部消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3月21日至26日对意大利、摩纳哥和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意大利可能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消息,连日来引发舆论关注。
两会刚刚落幕,国家主席的年度首次外访格外夺目。古丝绸之路的终点罗马,也许很快将成为新时代"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环。近日,多家外媒刊文称,习近平主席此访将有力促进意大利同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合作,两国将在经贸投资、人文旅游等领域展开合作,这对两国来说,无疑是"双赢"的选择。
在习近平主席即将访问欧洲三国,尤其是在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之际,如何深刻研判六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所取得的突出成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更好的扎根国际化合作推进项目实施?中宏观察家、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日前接受了中宏网记者的独家专访。
以下是访谈实录: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中宏网记者:两会刚刚落幕,习近平主席的年度首次外访选择意大利,使"一带一路"再次引发关注。您怎么看待这次两会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节点意味?
史育龙:2018年是习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阶段迈进的重要一年,从我国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的政策对接,到一系列重要项目有效推进,从境外经贸园区建设,到人文领域的合作交流,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进展,在三个层面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外交总的顶层设计。
一是突出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在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从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机制,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显示出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突出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在2019年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强调在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过程中,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这些任务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去年8月27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具体落实,体现了按照总书记要求,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要求。
三是特别强调办好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4月下旬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核心是推动"一带一路"的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主席将在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并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十二场推动务实合作的分论坛,以及工商活动等,必将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受到冲击,中美经贸摩擦等对我国发展外部环境带来深刻影响的背景下,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对于用好战略机遇期,如期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反应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心声
中宏网记者:在习近平总书记即将启航欧洲三国行之际,意大利有望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您怎么看待6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断成功推进的原因?
史育龙:6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在基础设施领域,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主骨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格局正在建设形成。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稳步推进,雅万高铁部分路段开工建设,阿联酋阿布扎比码头、马来西亚关丹深水港码头正式开港,瓜达尔港具备全作业能力,汉班托塔港二期工程主体完工。经过中远海运集团的不懈努力,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集装箱吞吐量由2010年的88万标箱增长到2018年的490万标准箱,世界排名从第93位提高到第36位,明年有望成为地中海第一大集装箱港。产能合作受到广泛欢迎,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了82个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累计投资约29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税收超过20亿美元。中老、中哈跨境经济合作区稳步推进,中蒙、中越、中缅、中尼跨境经济合作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顺利完成,19颗组网卫星将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4月建立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老挝、缅甸等10个国家申请成为应急机制用户。巴基斯坦最大的水电站项目尼鲁姆-杰卢姆首台机组4月实现并网发电,中俄合作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三条生产线全部竣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在2017年开行数量达3673列、超过前六年开行数量总和基础上,2018年开行6300列,同比增长72%,其中返程班列2690列,同比增长110%,累计开行超过12000列,提前两年实现了《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定的"年开行5000列"目标。中欧班列国内开行线路达65条,国内稳定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增加到56个,到达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
这些项目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有助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面临的发展动力不足、复苏基础不牢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共建都能从中获益。二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反应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心声和诉求,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实现经济独立和民族振兴增添了新的力量,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解渴"、"管用"的发展之道。三是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强调开放包容,不搞小圈子,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这为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发展风、合作风,一定会取得成功。
营造利于合作的人文环境
中宏网记者: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大背景,谈谈"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并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外企业合作提供建议?
史育龙:在国际贸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也有不少。从外部环境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全球经济增速下行可能性加大。在经历漫长的复苏历程之后,世界经济增长率曾经在2017年出现显著提升,从2016年的3.3%快速上升到了3.7%,但2018年未能延续这一态势,世界经济增长率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约为3.7%,与上一年持平,但按市场汇率计算约为3.2%。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开始减弱,未来世界经济增速下行的可能性较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发布的报告,已经把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3.7%下调到3.5%。全球经济增速下行,导致国际贸易增长放缓和国际直接投资(FDI)活动低迷。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2018年前三季度,世界货物出口额增速逐季下降,扣除价格因素后,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1、0.8和2.3个百分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月发布报告称,2018年全球的外国直接投资较前一年减少19%,降至约1.188万亿美元。这是该数据连续三年出现下降,已下跌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全球贸易投资增速下滑,世界经济普遍进入一个收缩期,促使各国的内顾倾向日益突出,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是西方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误解、担忧和质疑增加。从"一带一路"倡议诞生伊始,来自西方政界、学界和媒体的误解和担忧一直存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除了误解和担忧,质疑的声音不断增加。2017年12月,美国发布《国家安全战略》,认为"中国寻求移走并取代美国在印度-太平洋区域的位置,延伸其国有经济模式的触角,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重构区域秩序"。时任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大西洋理事会演讲,强调"一带一路"似乎试图绕开现存的国际规则,探求建立自己的规则和准则。此后,西方智库、学者指责"一带一路"建设是"经济掠夺"、"债权帝国主义"、"地缘政治博弈"等报告不断问世。事实证明,这些诋毁抹黑"一带一路"建设的报告,罔顾基本事实,选择性地放大案例得出结论。如被广泛传播的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陷入"债务陷阱"的案例严重偏离事实。根据巴基斯坦政府数据,巴42%长期债务来自多边机构贷款,中国贷款仅占10%。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的优惠贷款利率约2%,低于西方国家向巴贷款利率。根据斯里兰卡外资局数据,截至2017年斯里兰卡欠中国外债总额为28.7亿美元,占斯外债的10%,与之相比斯欠日本外债为34.4亿美元。2018年7月,斯里兰卡前总统拉贾帕克萨撰文指出,汉班托塔港的全部建设费用为17.61亿美元,贷款截止日期为2036年。截至2016年底,这些贷款已还了5亿美元。剩余的贷款将从斯港口局在汉班托塔港运营利润中支付,贷款偿还没有任何问题。
三是美欧也在积极策划提出新的类似倡议。美国积极塑造"印太战略"概念,构建美、日、印、澳四国"基建朋友圈",联手推出印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新方案,强调通过加大对地区内具有战略要冲地位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向印太地区各国提供"一带一路"倡议之外的其他选项,建设南亚次大陆"公路网"和印太"港口链"。2018年10月,美国宣布将创建一个名为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U.S.InternationalDevelopmentFinanceCorp)的新机构。该机构将有权每年提供高达600亿美元的国际开发融资,用于为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港口与供水基础设施等项目提供贷款。这一法案被普遍认为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激发下形成的。
对于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中外企业合作来说,一是要增强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理性看待合作项目推进过程中暴露的各种矛盾、问题、困难和挑战,对于项目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经济风险,更需要以平常心看待,耐心听取各方意见,认真分析问题成因,既不掩盖分歧矛盾,也不人为夸大事实,实事求是地探索解决方案。在项目选取上要注意实施雪中送炭、急对方之所急、能够让当地老百姓受益的民生工程。
二是要积极探索建立完善"一带一路"建设长效机制,形成一整套清晰、稳定、透明的合作机制。项目征集遴选、识别分类和评估机制要解决不同意义项目的判别标准和操作程序,为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奠定基础。国内协调机制要为切实有效地协调国内地方、企业的对外合作行为建立基本规则,治理相互踩脚、恶性竞争的顽症。资金保障机制要建立基于项目特质,持续、稳定、风险可控的系列融资解决方案,加快形成金融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的政策体系。国际参与机制要重点解决跨国公司参与的基本规则和操作方式,吸引多边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更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风险防范机制要根据不同国别地区、不同项目存在的风险,有针对性地建立风险预警和防控预案。
三是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经验。积极与有关国家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与欧盟等有关合作方积极开展标准规则对话,在与先行国家合作过程中提高能力,增强本领。根据各国际组织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特点,探索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有效发挥国际组织作用的积极作用。把教育、文化、科技、健康、反贫困等民生领域的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有利于合作不断深化发展的人文环境。重视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对标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制定各类地区各类项目的环境友好标准,把环境标准内嵌到发展战略、区域规划、项目设计和施工运营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