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CCUD独家观点

【第4期】服务跟着人和需求走,各地多措并举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质量

来源:城市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2-08-08 点击次数:535

编者按:近日,B站《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火遍全网。其中有一幕格外令人动容:88岁高龄的“姥姥”,生活无法自理,多次希望一死了之。66岁的“二舅”身患残疾,仍在为了生计奔波,却毅然扛起照顾姥姥的职责。当“二舅”令大众看见这个沉默而庞大的群体。农村老年人的生存和养老问题,尤其是医疗保障问题值得更多人予以关注。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白玮、邱爱军结合调研分析现状并提出,应紧紧围绕县域人口和服务需求变化特征,统筹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加快智慧医疗模式推广应用,提高医疗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创新完善医养结合模式,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服务跟着人和需求走,各地多措并举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质量

城市和小城镇中心 白 玮 邱爱军

县域是我国具有完整行政职能的政府层级,也是我国人口的主要载体,截至2019年底,我国县域人口6.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6.86%。随着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县域人口流动和空间分布呈现县域总人口数量下降,村庄人口向县城集聚,老龄人口显著增加的特征,对医疗资源空间布局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近期在地方调研发现,许多县市在整合优化配置城乡医疗资源,提升县城综合性医疗服务质量和创新农村老龄人口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建议下一步紧紧围绕县域人口和服务需求变化特征,统筹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加快智慧医疗模式推广应用,提高医疗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创新完善医养结合模式,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一、县域人口变化引发医疗服务需求变化

(一)县域村庄人口普遍减少,乡村医疗服务资源布局调整优化需求迫切。随着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以乡村为主体的县域人口整体上逐步减少,根据住建部《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县域人口从2014年的7.43亿减少到2019年的6.56亿,减少了11.71%。县域人口减少主要来自于乡村人口减少,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结果显示,全国乡村人口与2010年相比减少1.64亿人。我国已经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但县域人口总量减少和“空心村”现象造成部分村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和人员闲置,经济收益不高。如浙江省淳安县70%乡村医生年龄在60岁以上,有的村年门诊人次500人以下,业务收入不到1万元。大量村庄人口流向县城或重点镇,造成医疗卫生服务点与人口分布分离,不利于人民群众就近享受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县城人口集聚特征明显,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更高需求。我国县城和县级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4亿,约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30%,同时随着就地就近城镇化发展,县城以及条件较好的专业镇、特色镇成为人口集聚的主要支撑,人口集聚特征明显。如湖北省“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县城人口达到1239.13万,比2010年增长了25.8%。2020年山西省孝义市和浙江省云和县的城镇化率均达到80%。随着人口集聚规模持续增加,县城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人员专业水平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存在供给总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2020年全国三级甲等医院1580所,绝大部分位于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城区,如山西省共有52家三级甲等医院,仅有1家位于县级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就地就近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亟需加强人口集聚能力较强县城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和水平提升。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医养结合服务需求迫切。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阶段,“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升至18.7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升至13.50%,分别比10年前增加5.4%和5.7%。同时由于大量劳动年龄人口向城市迁移,使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市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2020年我国农村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10.9%上升到23.8%,城镇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9.7%上升到15.8%。人口老龄化大幅提升了健康保障、日常护理和精神慰藉等多重服务需求,而农村地区由于青年人口大多已外出打工,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较大挑战。如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总人口27.46万,60岁及以上人口占19.54%,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49%,在乡村居住生活的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优质便捷价廉的医疗和养老服务,亟需探索新型多元复合服务模式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

二、医疗服务跟着人和需求走的做法与成效

(一)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布局,基层站点随人设点增强服务便利度。按照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情况,综合考虑群众就业习惯、辖区人口密度、医疗服务半径等因素,整合撤并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服务站。2019年,孝义市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对全市常住人口200人以下村的卫生室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作,配齐基本诊疗设备,完成609名村医的业务技能培训,提升村卫生室服务水平。同时结合采煤沉陷区整治搬迁工作,孝义市为西部山区西辛庄、驿马、南阳等9个乡镇在城区的集中安置社区设立卫生服务站,在现行医保体制下,搬迁进城的村民可以直接在城区服务站就诊拿药,无需回村就诊,大大方便了群众。

(二)发挥智慧医疗优势,借助区域医疗力量提升服务质量。县级医院升级完善智慧医疗信息系统,借助智慧医疗平台加强与省内外高水平医疗机构共建合作力度,实现健康档案、诊疗记录等医疗数据的“一网通”,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阅片、远程超声指导、远程心电诊断、双向转诊、远程预约、远程培训教育等协同服务,提升了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如孝义市域内四家医院实现了信息平台一网通,与北京、太原十余家医院建立了人才交流、远程会诊和重点科室共建机制。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孝义市2020年基层诊疗人数同比增长3.2%,基层诊疗率达到65.6%,通过“互联网门诊”乡村两级门诊每日平均就诊人数达60人以上,市域内就诊率达90.8%。

(三)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模式,提升农村老龄人口服务水平。各地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则,深化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合作。一是在布局安排上推进医疗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统筹规划和毗邻建设。如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将村级“颐养之家”紧邻村卫生室建设,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推进医院和养老院“一体两院”模式。二是在服务上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山西省孝义市梧桐镇卫生院与镇养老公寓整合在一栋楼内,卫生院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免费定期体检,根据需求延伸康复医学、老年病科和中医科等诊疗服务。三是在利益分配上医养机构互惠互利。梧桐镇乡镇卫生院免费使用养老公寓房屋降低成本,与省市三家医院结成医联体实现远程会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资源共享,老年人在乡镇卫生院诊疗数量大幅增加,卫生院经济效益也得到保证。

三、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布局医疗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根据人口流动集聚特征和服务需求,统筹规划布局医疗卫生公共资源,加强人口集中和流入地区的医疗卫生硬件设施建设。做好用地保障,鼓励符合规划用途的土地和乡村闲置房屋用于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资金支持,建议设立县城新型城镇化专项资金,或加大现有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等对县城医疗服务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养老设施的支持力度,给予地方整合使用各类资金资源的权利,鼓励地方探索更加有效的医疗服务供给模式。

(二)加大对智慧医疗的支持力度,提高服务便捷度。加强医疗服务信息化规划,加大县乡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医疗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力度,中西部经济发达县市率先在乡镇医院、社区医疗卫生室和养老服务机构布局5G设施,完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置,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借助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手段增进与周边城市优势医疗服务资源对接,缓解医疗服务设施设备落后,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促进县域整体医疗水平提升。

(三)加强高等级医疗机构与县级单位合作,增强人才保障。支持全国高等级医疗机构和大学与县级单位建立定向培养帮扶机制,定期向基层医疗机构输送人才。创新绩效管理,增强基层待遇保障,激励青年医护人员下沉乡镇卫生院和服务站。建立退休老医生和青年医生合作培养机制,发挥退休老医生“传帮带”作用,快速提升基层青年医务人员诊治水平。

(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养融合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发挥社会资本参与县级医疗服务积极性,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合资联营等方式,支持公立医院与达标民营机构开展长期稳定合作,利用民营机构场所和人力资源,缓解用地用房矛盾和人力紧缺问题。加强对民营医疗养老机构服务标准规范和管理,明确设施配置、医疗服务和价格标准,完善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医务人员职业培训,促进民营医疗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作者简介:

白玮,国际合作部副主任,正高级经济师,博士。长期从事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主持或参与二十余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及专题研究工作,多次参与国家发改委相关司局委托课题研究,担任韧性城市战略规划研究和世界银行财税二期技援项目质量监测与绩效评价等国际合作项目执行负责人,参与完成《韧性城市战略规划方法创新研究》课题获得国家发改委优秀研究成果奖。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15343号-3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