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脱贫攻坚

消费扶贫案例:共建共享“e帮扶” 同书消费扶贫大文章

来源:国家发改委官网 发布时间:2020-10-19 点击次数:45358

编者按: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一头连着发达地区广阔市场,是一项重要的脱贫攻坚创新举措。一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关于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行动方案》要求,积极推进消费扶贫相关工作。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的指导下,中心已连续两年主办全国消费扶贫论坛,交流工作经验,发布倡议共识,营造消费扶贫“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的良好氛围。现将我们在2020年全国消费扶贫论坛上发布的100个典型案例集中向全社会推介,以期进一步推动消费扶贫工作提档升级。

全国消费扶贫优秀典型案例之三

共建共享“e帮扶” 同书消费扶贫大文章

——电子科技大学消费扶贫典型案例

2020年以来,电子科技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关于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指导支持下,与兄弟高校通力合作,针对贫困地区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能力不足、消费扶贫渠道有待进一步畅通、长效帮扶模式有待建立等深层次问题,以教育系统消费扶贫“e帮扶”平台建设为抓手,坚持“畅通堵点、共建共享、长效发展”的工作思路,构建了教育系统“组团式”消费扶贫新模式,最大程度化解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不利影响。

电子科大携手校友企业打造教育系统消费扶贫平台——e帮扶

平台于2020年1月上线,六个多月来已联合高校79所,累积用户16万余人,上线贫困地区农产品3056款,覆盖17个省138个贫困县,完成订单数14.7万余个,累计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2729.5万元(其中湖北地区农产品526.5万元, 52个未摘帽县农产品208.5万元),实现了高校组团式消费扶贫行动开好局、起好步。

一、顶层设计“破题”,按下助增收强产业“快进键”

(一)精准统筹谋划,解开消费扶贫“紧箍咒”

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消费扶贫行动中,积极发挥后勤、工会等部门大宗采购优势,充分调动师生、校友参与积极性,形成了“全员扶贫”新格局。与此同时,高校在消费扶贫工作中遇到以下瓶颈:一是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能力不足。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规模小而散,产品分级、储藏保鲜、包装等较为落后,品相和质量差异较大,缺乏市场竞争优势,特色、拳头品牌较少甚至是“三无产品”。二是消费扶贫供给渠道不成熟。缺少市场公信的信息共享和交易平台,或现有平台不适合大宗采购及师生、校友等个人购买,加之地理区位偏远、物流成本昂贵等因素制约,贫困地区农产品长期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尤其受疫情影响,农产品集中出现了滞销现象。三是消费扶贫长效模式有待建立。由于高校与贫困县采取“一对一”扶贫机制,各高校消费扶贫以采购定点扶贫县产品为主,政策强干预下的供需匹配链粘性弱,对农业产业市场化发展不具引导性,消费扶贫与高校人才培养等工作结合不足,任务式、偶发式的消费扶贫缺少长效机制。2019年,在教育部指导下,经各高校先后2次集中研讨和共同谋划,由电子科技大学委托校友企业成都韩希云遇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教育系统消费扶贫“e帮扶”平台应运而生,并于2020年1月10日在北京上线,有效破解了消费扶贫工作面临的制约“瓶颈”。

(二)坚持目标标准,建强工作保障“原动力”

定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平台秉承“政策引导、高校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建设原则,围绕“短期促贫困户增收、中期促产业发展、长期构建消费扶贫长效机制”工作目标,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和旅游服务融入消费大市场,有序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强保障,携手共建聚合力。平台定位为集交易和服务为一体的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平台,由教育部指导、电子科技大学牵头、各高校共同建设。教育部牵头组织集中研讨、推进会3次,发布文件推动和推广3次,为平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平台研发和运营团队共有93名成员,吸引53个高校869名志愿者成立“e帮扶”高校青年志愿队,汇聚贫困县电商从业人员2600余名,为平台建设和推广提供了全方位人力保障。平台运营采取分区域管理模式,并结合疫情防控形势成立“携手抗疫工作组”,团队先后实地赴福建、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四川等13个贫困县进行现场对接,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12个高校进行了30余次研讨,并实行“一校一县一人”的服务机制,不断强化机制保障

二、共享理念“搭桥”,构建消费扶贫“生态链”

(一)打通“供应链”,提升农产品供给水平

一是开展“一校一馆”行动,依托各高校智力和人才优势,指导定点扶贫县开设线上农产品展销馆80个,并通过整合地方企业、合作社等资源,探索形成贫困户订单化生产、批量化供应的市场化运营模式。目前,已联合贫困地区地方企业335家,覆盖农家特产、生鲜蔬果、粮油等农产品6大类。二是推进贫困地区农产品“供销直通车”计划,联合各高校、地方企业逐步建立农产品供应信息库、消费需求清单库以及物流配送保障名录,成功实现56个供销信息的长效对接,已实现或正推进与中国邮政、申通快递、菜鸟驿站、京东物流等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不断促进地方仓储、运输等综合服务体系的完善,正有效打通供销信息互通链和物流畅通渠道。

(二)构建“价值链”,提高产品品质和品牌效益

一是指导开展农产品“提质增效”活动,依托平台指导企业和贫困户对8类的农产品开展分级包装、分级定价等工作,强化从业人员市场化服务意识和售后服务能力,助力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扶贫农产品展馆、联合传统电视媒体和抖音等新社交媒体多渠道开展“直播带货”活动,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认可度。二是加速推进“塑品专项行动”,平台积极构建地方企业为主体、高校推动、社会资源参与、地方政府支持等多方参与的品牌建设格局,有计划、分阶段地挖掘、选育、塑造完成“岑巩果干”“麻江蓝莓果蜜”“美姑生态鸡蛋”“甘洛赤松茸”“宕昌当归”等特色品牌5个,并指导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工作。

(三)延长“产业链”,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

一是深化“产销消”一体化模式,平台在供应链不断畅通和价值链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创新推出高校“定制式”“菜单式”“订单式”等多形式活动,加快推进高校后勤、工会等大宗采购及师生、校友等个人采购,增强“消费”端需求粘性,积极拓展直属高校以外的教育系统消费资源,不断强化消费扶贫产业链条。二是探索“大消费扶贫”模式,挖掘各高校定点扶贫县旅游和文化资源,拟筹备上线四川省、贵州省等境内5个定制化路线的旅游扶贫专区,不断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同时,正积极推进高校联展互帮活动和教育消费扶贫文创大赛等,把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与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不断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着力推动贫困县乡村旅游发展。

电子科大后勤食堂“订单式”采购贫困地区土豆制作“土豆宴”

三、创新机制“开路”,引导长效模式驶向“快车道”

(一)围绕“出发点”,坚持利益链接贫困户

平台始终围绕“助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根本宗旨,秉持“消费引导产业发展、合作开启奔康之路”的建设理念,为高校定点扶贫县农产品搭建了集在线展示、网上交易、物流跟踪、在线支付等为一体的电商平台,通过ToB端(大宗批发客户)和ToC端(个人零售用户)等形式实现近3000万元的交易额,带动增收受益的贫困户涉及138个贫困县。其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间断开展“共抗疫助扶贫”“齐心助鄂”等活动,携手59所高校购买湖北地区和52个未摘帽县特色农产品735万元。

高校通过“e帮扶”平台ToB端采购农特产品

(二)把握“关键点”,坚持扶贫与育人兼顾

一是强化人才支撑,平台建设中坚持发挥高校学科、人才等优势,在政策、服务、管理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指导,依托363人组成的“志愿者服务e站”,面向138个贫困县贫困户、农技人员、电商从业人员等开展“传帮带式”指导和培训累计219人次,不断提升优质农产品供应和服务保障能力。二是强化育人功能,平台共建过程中坚持将消费扶贫工作打造为“育人大课堂”,发起由53所高校800余名大学生组成的消费扶贫志愿者团队,广泛联合各高校开展“以购代捐”“消费扶贫倡议”等多形式活动,引导形成师生、校友全员参与消费扶贫新风尚。

(三)扣紧“落脚点”,坚持消费引导产业、扶贫长效发展

一是强化产业发展,电子科技大学牵头成立高校“消费扶贫联盟”,携手15所首批成员高校共同助力消费扶贫,并持续推动汇聚联合75所高校攻坚合力,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助力产业升级,动员校友企业发挥资金和资源优势支撑产业链条,共同指导贫困县规划农业生产、开展从业和技术人员培训、指导地方企业发展等,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助力构建长效机制,电子科技大学成立“数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加强对消费扶贫各链条环节的理论研究。目前,平台正推进建立消费扶贫长效利益联接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动员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消费扶贫,共同助力构建消费扶贫的长效机制。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15343号-3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690号